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探索南島先民智慧 傳唱台灣森林「原」舞曲─董景生的戀戀民族植物情

董景生(右1)多年的行腳經歷,比如婆羅洲長屋伊班族的記憶,是他投入民族植物紀錄書寫的主因。(照片/董景生提供)
國內的出版界中,很少有一套書的內容在被商業市場認為冷門、小眾而缺乏發行意願的情況下,能夠同時喚起行政機關、研究單位與民間非營利組織的關注,合作付梓。

在琳琅滿目的政府出版品當中,難得有一套作品能夠陸續入圍2006年政府優良出版品獎、2009年第一屆國家出版獎,甚至百尺竿頭地於2010年再獲得第二屆國家出版獎─「特優」的首獎最高殊榮。

《綠色葛蕾扇:南澳泰雅的民族植物》、《走山拉姆岸:中央山脈布農民族植物》與《邦查米阿勞:東台灣阿美民族植物》系列套書,就是上述不被商業看好,出版內容卻廣獲好評的作品。這套圖書不但為書寫台灣林業歷史開啟了一扇從南島語族出發的觀點,也為因面臨現代化而逐漸流失的原住民傳統文化與智慧,留下真實的紀錄。

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台灣水梯田的生態文藝復興運動(3)---砌石、浮圳、八煙的梯田風情畫


  「近近的水田,一坵坵相連,遠遠介山崗,一層又一層,影子映到田中央,遠山像在我面前。山與田~」

  這是客家歌手謝宇威演唱歌謠「山與田」的內容,雖然是形容客家山城的水梯田景像,用來描述位於台北縣金山的八煙聚落,依舊非常貼切與優美。

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台灣水梯田的生態文藝復興運動(2)---石梯坪、達魯岸、阿美長者的水田夢


  口部落石梯坪,花蓮東海岸旁的阿美族聚落,位於台11線的63.5至65.5公里的路段,除了有著碧海藍天與一望無際的遼闊,還有海岸山脈腳下綿延不絕的綠水梯田。

台灣水梯田的生態文藝復興運動(1)---搶救消失的農村記憶與技藝


  「天烏烏,欲落雨,舉鋤頭,清水路,清著一尾鯽仔魚欲娶婦,龜擔燈,鱉打鼓,田蛜舉旗叫艱苦,毛蟹擔燈雙目吐,水蛙扛轎大腹肚,一碗圓仔湯予你補。」

  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台灣童謠「天烏烏」,描述傳統水田裡多元而活躍的動植物生態,與農人間密切的互動情形。農人辛勤務農看似打擾了昆蟲與小動物的生活,事實上牠們早已適應這種頻繁的人為擾動環境,成為水田生活的一份子,也成為童謠的內容而豐富了農村文化。

2010年8月8日 星期日

走出八八水災陰霾,台24線生命再起的故事(3)-黑鳶的故鄉、琉璃的經典


從達來村遠眺的舊達來部落,
顯得清新脫俗,是生態旅遊的寶地。
 入台24線原鄉門戶的排灣族三地門村與達來部落,在屏科大社區林業研究室師生的調查下,分別以三地門村的琉璃工藝特色,以及舊達來部落保留完整的生態,規劃「琉璃的經典、黑鳶的故鄉」遊程,希望串連阿禮部落成為完整的生態旅遊廊道。

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

走出八八水災陰霾,台24線生命再起的故事(2)-原鄉不棄,阿禮再起

台24線最深處的魯凱阿禮部落,
有著雲霧森林的美稱。(圖:包基成提供)
 「原鄉不棄,文化不滅,魯凱永續,打造母子臍帶相連的生命共同體,」阿禮部落自救委員會委員、同時也是魯凱族部落重建聯盟副召集人包基成,提出他對阿禮部落災後重建發展生態旅遊的期許。

走出八八水災陰霾,台24線生命再起的故事(1)-承祖先智慧,續永恆山林



是一個發生在南台灣屏東山區裡,由省道台24線串起不同個人、不同族群與山林之間休戚與共的生命故事。

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

陪伴部落與社區走向永續的生態保姆─屏科大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

↑屏科大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右一)經常深入部落與社區
推動文化保存與生態保育工作。

去,她曾是台南麻豆鄉下的貧農子弟,立志學習農業科技改善農民生活;如今,她已是風塵僕僕的保育學者,陪伴社區與部落找出生態與生產共榮的生活。陳美惠,這位打造台灣「社區林業」的創始推手,不但用她的專業獲得今年度的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殊榮,更持續用她的熱忱與執著,搭起社區居民與政府機關的橋樑,共謀生態旅遊的永續發展之道。

社區報先聲與四個愛人的故事:記《美濃週刊》創辦人-黃森松


↑創辦台灣最早的社區報─《美濃週刊》創辦人黃森松,
獨自居住屏東里港鄉下,自嘲與綽號林志玲的狗狗相依為命。
 「除了愛妻之外,我這輩子還有三個情人。第一個是文學,第二個是歷史,第三個是新聞,她們全部與政大有關,」《美濃週刊》創辦人、同時也是政大歷史系與新聞所的系友黃森松,用生命中的摯愛,回憶起在政大的生命故事。

對許多人來說,看到《美濃週刊》四個字,除了可以猜出是一本在高雄縣美濃鄉發行的刊物外,大概一無所知。但如果介紹這是台灣農村興辦社區報的先聲,是報禁開放前第一份出自民間的草根報紙,還感動了林懷民帶領雲門舞集首次下鄉公演,你就會知道黃森松對台灣草根民主扮演著具體而微的貢獻。

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斯可巴部落 重拾谷關原鄉的泰雅記憶

斯可巴部落是泰雅語音譯過來,原意是「手」
代表部落是先民用雙手努力開墾出來的淨土。
圖/王金川提供

到谷關,予人一種流連忘返卻又心疼大地受傷的矛盾情結。這個中部著名的溫泉鄉,環繞在青山峻嶺之中,隱藏著豐富獨特的生態與人文資源,值得放慢腳步,細細品味。

  不過受到過度商業化的衝擊,這處原鄉不但已難見泰雅原味,附近曾是台灣三大林場之一的八仙山林業文化與設施,許多也堙沒荒煙漫草間。取而代之的,除了泡速食麵般的溫泉旅遊,超越環境負載力的土地開發,也使得谷關每到颱風季節,經常成為電視台獵取山洪猛暴畫面的第一選擇。

  然而距離谷關上方約十多分鐘路程的「斯可巴」部落,卻因仍保留著泰雅文化與日據時代以來的林業開發遺跡,加以生態環境未受過度開發,顯得清新脫俗。部落居民於民國九十四年三月八日成立了台中縣和平鄉「斯可巴原住民文化及休閒農業發展協會」,希望能在既有的農業生產之外,配合泰雅族傳統文化的復甦,加上豐富的自然生態及山川景致,朝著低密度開發之生態休閒產業目標邁進,找回凋零與失落的原住民部落文化。

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如何讓櫻花傳宗接代?

阿里山櫻花是台灣特有種,花粉屬於粉紅色,
分布阿里山與中橫一帶的中海拔山區,
但其種子產量不高,又具有休眠性,
不易發芽,因此瀕臨絕種。照片/林試所提供

里山櫻花季正火熱上演,但除山櫻花屬於台灣原生種,其他如吉野櫻、普賢相等日本櫻花都是外來種,而原生的阿里山櫻花與霧社山櫻花等,因棲地受破壞,加以種子「愛睏」不易發芽,數量越來越少;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研究讓櫻花種子「洗三溫暖」,喚醒發芽,希望讓國人也能欣賞本土櫻花之美。

春神來了,杜鵑花知多少?

松雪樓後方的合歡東峰,每年五月第二周,
百花怒放,花叢處處,
是觀賞玉山杜鵑的好景點。照片/特生中心曾彥學提供

回大地,各地杜鵑花都忍不住綻開,不過一般人在公園、校園或馬路邊看到的杜鵑花都屬於外來種,台灣本土的野生杜鵑花反而因棲地受破壞而面臨絕種危機,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與林務局已展開台灣原生種杜鵑花的復育工作,在林務局所轄的森林遊樂區大規模種植台灣原生種杜鵑花。

2010年3月11日 星期四

黃煥彰─真實上演台灣版的永不妥協



奧辛的問題屢屢引發社會關注,以前跑環境新聞時常跟著台南市社區大學的黃煥彰與晁瑞光等老師一起到台灣各地被公害污染的地方發掘真相,社會上也因為這一群人的努力,才能真正地將看不到的真相公諸於世!向黃煥彰老師致敬!下文是2005年在天下雜誌介紹黃老師的文章,與大家共享。

謝順景-在黑暗大陸點亮綠色奇蹟


水稻育種專家謝順景(右二)
多次協助中南美洲與非洲國家擬訂糧食增產方案。
照片/謝順景提供

是替被稱為「黑暗大陸」的非洲,點亮綠色奇蹟的幕後推手。

他是台灣在艱困的國際處境中,用農業贏得舉世敬重的外交前鋒。

謝順景,國際知名水稻育種專家、第一屆總統和平獎的得主,燦爛和藹的笑容下,烙印著過去在炙熱荒漠中開渠闢田的歲月痕跡。即使如今已年高八十,他依舊帶著沉穩步伐,每周往返台北與屏東兩地,在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研究所擔任講座教授,繼續對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留學生傳遞農業知識,為台灣散播友誼的種子。

2010年3月7日 星期日

台灣西海岸的「紫金傳奇」--竹南塭內社區



沿著西濱公路向南前行,你會感嘆美麗的台灣西海岸,被一座又一座的發電廠、漁港與工業區,穿插切割得支離破碎,無奈於蔚藍的海岸被灰色的水泥怪物盤踞著。但來到苗栗縣竹南鎮的海岸,這邊除了難得地保有完整的自然沙灘與猶如黑森林般的海岸防風林,每到紫斑蝶的繁殖季節,還會看到泛著金色、銀色的紫斑蝶蛹,像是夜空中的繁星,點綴著海岸林裡豐富的自然生態。

這片北起龍鳳漁港、南至中港溪出海口,長約五公里的國土保安林,守護了海岸生態、河口紅樹林與農村特色,被內政部營建署評估為台灣西海岸保存最完整的生態系,在竹南鎮港墘里塭內社區居民的認養與守護下,成為台灣西部沿海的「魅力紫金城」。  

石碇阿公高三層 讓烏塗老人Young起來


到台北縣石碇鄉(註一),一般人除了想到名聞遐邇的文山包種茶,散發濃郁豆香的石碇老街豆腐外,大概就只知道這兒是北宜高速公路起點,有個紅色呆板的烏塗管制站崗哨管控進入高速公路的車流。

事實上,石碇鄉境內有個綠意盎然的「烏塗社區」(註二),是許多登山愛好者征服台北近郊山岳的起點,有嶙峋起伏的山林,還有清澈的烏塗溪穿流其間,可說是隱藏台北近郊的桃花源,讓人忍不住放慢步伐,細細欣賞。

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兩岸歌神比一比 大陸畫眉略勝台灣畫眉

↑台灣畫眉外觀樸素,不像大陸畫眉有白色眼圈。
照片/特生中心提供

 ↑大陸畫眉則有明顯的白色眼圈。
照片/特生中心提供

眉鳥叫聲婉轉嘹亮,是許多遛鳥人士的最愛,系出同門的台灣畫眉與大陸畫眉,分別被愛鳥者封為鳥類的「寶島歌王」與「大陸歌神」,但誰比較會唱歌?專家分析後,發現兩者雖然勢均力敵,但大陸歌神的歌喉略勝寶島歌王一籌,推測是台灣海峽阻隔了兩岸畫眉交流,才逐漸演替出不同鳴唱聲。

2010年2月27日 星期六

打火兄弟拜火神爺,所為何求?

消防隊員與火作戰,卻把主管「火事」的火神爺當作守護神,農曆6月23日是火神爺壽誕,每年此時消防局官員都會到台北市延吉街的「火聖廟」參拜主神「火德星君」,祈求市民免受火災之苦,打火弟兄每次出勤平安順利。

「火聖廟」所在的延吉街兩側,早年有許多煉煤廠,把三張犁挖出的生煤煉成熟煤,台北市議員陳錦祥家族在當地即有三家煉煤廠。光復後,煉煤廠在提煉出的熟煤中,發現一顆人形的石頭,因為這是烈火燒煉出來的,所以被當地民眾尊稱為「火德星君」,並集資興建台北唯一以「火神爺」為主神的廟宇。

非政治---「蔣」一個土地廟的故事


當「去蔣」變成喋喋不休的政治議題時,主奉福德正神、位於台北市莊敬隧道上方的道教神壇「安祿宮」中,國父孫中山與先總統蔣介石等黨國大老也被神格化,與其他佛道教神明並列供信徒祭拜,信徒逢雙十節也會遵照土地公「指示」,到總統府參加國慶慶祝活動,十分有趣。

一紙等了超過半世紀的畢業證書

為求這紙畢業證書,73歲的清水昭作等了半個多世紀。照片/聯合報記者蘇健忠攝影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2004年6月舉辦的畢業典禮中,眾多小小畢業生裡,一位73歲的日本老人清水昭作引人注目,他從校長萬家春手中接下58年前就該拿到的畢業證書,不禁熱淚盈眶,終於了卻埋藏內心半個多世紀的願望。

娃娃兵

「攜手聯歡反攻勝利」─留于台島 民國四十年元旦

為台灣林業作生態定存的推手-何政坤


台北市南海路與和平西路的交會口是往來市區與郊區的交通要道,川流不息的汽機車轟隆隆地引擎聲未曾稍歇,路旁林業試驗所與綠意盎然的植物園交界,有座台灣珍稀林木的「育兒園」,卻靜靜地演奏著生命的序曲。育兒園裡的各類樹苗,被隔絕在污染的空氣與喧囂裡,在溫室裡享受著台北難得的乾淨空間,盡情生長。

2010年2月23日 星期二

力拒全球化 烤鴨小舖堅持走自己的路--宋廚

↑剛出爐的北京烤鴨還冒著熱油煙,經過宋連郎俐落地「片鴨」,短短的三分鐘內,一隻完整的北京烤鴨變成顧客餐桌上兼具「色、香、味」的佳餚。

台灣美食好吃,不在於她有著財大氣粗般的跨國連鎖,在於小家璧玉般的獨特,背後帶有店家濃濃的人情味、動人的故事,以及讓顧客流連忘返的回憶。這種「小即是美」的特色,別家模仿不來,而自己一旦搞擴大連鎖,美食仍然是美食,但人味卻沒了,如果更慘,連食味也變了。

小而美、情味濃,這是台灣許多美食小舖迷人的地方。

2010年2月19日 星期五

用科學與詩辭與古人對話 古紙新造的現代蔡倫-王國財



21世紀即使科技已經進入軟性電子的時代,電子書與電子紙的問世似乎預告未來的世界,屬於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紙張將可能被數位新科技所取代,但並不意味著造紙技術,尤其是中國的古老技藝可以走入墳墓,不再需要。

相反地,筆墨紙硯這些中國人留傳下來的文房四寶,不但傳承著文化與歷史,也已經昇華成為藝術與人文的鑑賞。如何保有甚至尋回老祖宗失傳的造紙技藝,成為當今科技一窩峰追求數位化之外,另一條冷門獨特卻很重要的工作。

魅力MIT--苗栗有機米之旅


與自然共生的魅力農業之歌,在火炎山的山腳下高唱。

源自雪山山脈的大安溪水,蜿蜒地西行流入台灣海峽,歷經百萬年堆積的沖積扇平原,為苗栗有機米孕育出豐沃的生長環境。

魅力MIT--苗栗椪風茶之旅


魅力農業,Made in Taiwan。眾多台灣精緻農產的背後,看得到苗栗的影子。

通往苗栗縣頭屋鄉明德水庫的台十三甲線路旁,綠樹如蔭的明媚山林裡藏著一處不起眼的小茶園。茶園裡雖然雜草叢生,卻是昆蟲的樂園,撥開摘下茶樹上一芯二葉端詳,微小青翠的小綠葉蟬,正活蹦亂跳。

京奧過後,另一場抗暖化的城市奧運競賽正展開!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

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結束,另一項引領世人目光的盛會,莫過於2010年即將於上海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即為這次世博會的主題。

但是,城市真的能讓生活更美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