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24線最深處的魯凱阿禮部落, 有著雲霧森林的美稱。(圖:包基成提供) |
阿禮部落是台24線上最早發展生態旅遊的部落。早在八八水災發生的前一年,阿禮部落即與屏科大社區林業研究室合作,規劃生態旅遊的行程,而包基成則是阿禮部落參與生態旅遊的核心人物之一,因為他不但是阿禮部落第六代的大頭目,扮演部落大家長的角色,他還維護著家鄉具有三百多年歷史的頭目家屋,一座傳述魯凱族傳說與文化的石板屋。
位在阿禮部落的頭目家屋,已經有三百多年歷史, 收藏許多珍貴的魯凱文物。 (圖:屏科大社區林業研究室提供) |
包基成平常在屏東縣平地的國中擔任行政教職,具有中文與經營管理雙碩士學位,不但是典型的原住民知識份子,身為魯凱族的大頭目,他對於原住民部落的營造發展與產業經營更有深入的想法,尤其他觀察極端氣候變遷加重自然災害的劇烈化,使阿禮部落越來越逼近消失的危機,這些危機包括「生命的威脅、生態的浩劫、生產的困頓、生活的困境、文化的斷層」。因此包基成除了平日的教職工作外,幾乎都把心力投入到部落環境的營造與魯凱族文化的傳承,規劃生態旅遊就成為他具體實踐的方法之一。
包基成大頭目與母親一同禱告,感謝上帝賜予我們 美好的阿禮紅肉李露與紅肉李醋。 |
蓋子上還註明著釀造的方法與釀造時間。 |
紅肉李是阿禮部落的特產,釀成紅肉李露,風味絕佳。 |
包基成有著原住民天生具備的好歌喉。 |
包基成在阿禮部落推動生態旅遊全紀錄。 (以上資料:包基成提供) |
然而入住平地永久屋,遠離了被迫躲避颱風與洪水的日子,卻也同時遠離了賴以維生的山林與魯凱文化的根源。因此上部落的部分居民希望在氣候穩定的期間繼續留在部落推動生態旅遊,為同胞守護魯凱文化的根。
「平地永久屋對我們來說其實是『中繼屋』,原鄉才是永久的根,」包基成一邊解釋,一邊提出他對部落災後重建的想法。他提出了「重整復育圈」與「中繼生活圈」的概念,也就是將原鄉傳統領域部落的重建設定為「重整復育圈」,位於長治鄉的大愛園區則設定為「中繼生活圈」,台24線則是聯繫這兩個母子部落的臍帶。
他說,「重整復育圈」中規劃「自然生態復育區」、「傳統產業復振區」及「文化資產保護區」;「中繼生活圈」則作為「重整復育圈」部落推動生態旅遊與文化產品包裝、展示與對外連繫的窗口。當颱風汛期(6到10月)來臨時,「中繼生活圈」提供「重整復育圈」避難照護的功能;平常時期(11到隔年5月)時,「重整復育圈」的居民幫助族人看管土地家園,守護國有林班地與執行生態復育、監測與旅遊。
與包基成有類似看法的人也包括上部落居民包泰德、古秀慧夫婦。二十多年前,來自新竹的古秀慧到阿禮部落遊玩,愛上了這邊的結識了另一半包泰德,兩人從一開始只是普通朋友,一直到十年前終於來電,古秀慧決定「為愛隱居山林」,和包泰德在山區種果樹、愛玉,並親手一磚一瓦興建民宿。民宿雖小,只有兩間房間,但開門就看到山、看到雲,讓尋幽訪勝的遊客驚艷不已,甚至有日本與歐洲賞鳥客拜訪後回國,依然來信表示忘不了阿禮的美景山林。
包泰德與古秀慧夫婦熱愛自然,對一草一木非常有興趣。 |
「在山上多涼快,不用開冷氣就可以享受清涼的新鮮空氣,種些簡單的農作物就可以過活,每天聆聽蟲鳴鳥叫,生活簡單卻很愜意,這是在平地動輒就要花錢的生活型態所無法比擬的,」古秀慧解釋她們夫妻倆為何要回到山上的原因。
回到部落的包泰德夫婦並沒有閒著,除了幫忙族人看管家園整理部落環境,也協助林務局監測國有林班地與崩塌地的狀況。風災過後,部落空蕩蕩的,除了獼猴與山豬在逛大街,卻也見到外地獵人疑似進入部落附近林班地盜採靈芝所遺留下來的垃圾。
「山林如果沒有類似包泰德夫婦等原住民部落居民協助守護,山老鼠就會長驅直入,」協助阿禮部落推動生態旅遊的屏科大副教授陳美惠說。
今年上半年,包泰德夫婦在阿禮部落接待了三個梯次的生態旅遊團體,其中大部分都是依戀著阿禮美景的熟客,包括在大陸工作返台度假的台商,也有喜歡在世界各地旅遊的波蘭人。更令人感動的是,喜歡來台灣賞鳥的七旬日本夫婦豐田英臣,愛上了阿禮部落豐富多樣的鳥種,捐助3萬3000元新台幣協助包泰德夫婦在內,九戶決定留在阿禮的村民,為維護阿禮部落的生態盡心意。
「背負著傳承魯凱文化的使命,眾人對恢復阿禮山林的美好期待,我們不能放棄屬於自己的原鄉,」每周有三天在山上監測環境的古秀慧說出自己對阿禮災後重建的使命。(請續見「黑鳶的故鄉,琉璃的經典」)
包泰德夫婦希望阿禮部落的生態環境能夠復原, 為傳承魯凱文化盡一份心力。 |
相關聯結
魯凱生命共同體─包基成先生重建提案
迷霧.森林 0312阿禮頭目包基成
古秀慧 sumuku 's Blog 莫名的信念
一封給總統的公開信─魯凱阿禮的心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