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部落石梯坪,花蓮東海岸旁的阿美族聚落,位於台11線的63.5至65.5公里的路段,除了有著碧海藍天與一望無際的遼闊,還有海岸山脈腳下綿延不絕的綠水梯田。
達魯岸 Daluan ,阿美族語「田中的工寮」之意,是農家務農時儲藏農具、農作物與休憩的地方。但除了務農工作,達魯岸還有個浪漫的象徵。由於以前部落多為大家庭的生活,家庭成員同睡在一個大通舖,因此年輕夫妻白天一起下田工作,常常就會利用休息的時候,與一旁水梯田裡的萬物生態,迎著太平洋吹拂而來的溫柔海風,在達魯岸中彼此傳達愛意。
「我就是父母親在達魯岸傳達愛意的結晶,」升火工作室執行長舒米Sumi (漢名林鳳美)說,達魯岸不僅是儲藏糧食的地方,更是孕育後代的場所,這樣一個傳承部落世代生活的場域,蘊含著無限的生命能量。
↑達魯岸是農家儲藏農具、農作物與休憩的地方,也是部落的生命傳承之所。 |
↑升火工作室的舒米,是推動石梯坪水梯田復興的重要人物之一。 |
歷史上,阿美族可說是甚早開始接觸水田耕種的原住民族,時間可追溯至清朝時代。沿著台11線而行,隨處可見倚著海岸山脈的丘陵地被開闢為連畦的水梯田面向太平洋。翠綠的青山、金黃色的稻浪與湛藍的海水相互輝映,是台11線的景觀特色。
然而二、三十年前開始,隨著工業發展帶動農村年輕人口外流,農業萎縮,再加上多年前開始施行的稻米休耕補助政策,務農人口減少,水田面積也越來越少。「直到民國九十年左右,附近一、兩塊水梯田耕種完過後,石梯坪再也沒有出現水稻的景象,」舒米指著升火工作室附近的農地說。
水田的消失,不但劣化了昆蟲與小動物棲息的家,遭受到外來物種盤據,也間接使阿美族部落互助合作的傳統精神面臨斷層,而因應水梯田種植所衍生的各式慶典文化,也一點一滴地流失當中。
↑漂流木、水梯田與太平洋,是港口部落特有的阿美族農村景觀。 |
↑遼闊的天際、湛藍的海水與多樣化的動植物生態與地形變化,是石梯坪的自然美景。 |
↑供應石梯坪水梯田用水的水圳因年久失修,部落居民希望能重新復原。 |
今年48歲的舒米,最懷念國中小時陪著大人們去巡察水圳與水源地的時光。在部落的傳統規範中,每逢插秧季來臨前,家家戶戶都要出一、兩人,共同沿著水圳一路巡視到水源地,檢視與修補漏水的地方。由於巡護工作必須由至少國小四年級以上的人擔任,因此若家中大人忙於準備農事,就會指派孩子參與巡察水路。每當四、五十名孩子聚在一起巡水路時,是部落熱鬧與歡愉的時刻之一。
「巡水路的沿途,我們可以抓到好多青蛙、田螺、泥鰍、鱸鰻等,搭配路邊採的野菜一起煮湯來吃,真是美味的享受。晚上又到處可以看到螢火蟲飛舞,抬頭數著滿天的星星,生活好愜意,」舒米回憶說,從這樣自然的水田環境下所種出的稻米,煮起來特別的清香。
除了插秧前的巡水路活動,為了維持水圳終日暢通,部落家戶在互助合作的精神下,有水田的家戶會委託沒有水田的族人定期巡視維護水圳與水源地。待稻米收成後,每戶再將收穫的一定比例交給巡護員,做為報酬。
可惜後來化學農藥與肥料發達後,農人為了省事,除草劑一灑,螢火蟲不見了,野草也枯死而消失水田中。休耕補助政策推行後,農業式微,水田乏人耕種,某任豐濱鄉長更認為既然大家都不耕種,索性就拒繳水費給農田水利會進行維修。水圳荒廢了,水田消失了,部落傳統的互助合作精神也慢慢流逝,年輕人在部落沒有工作,只好外出到都市打工。
有感於水田消失對部落帶來生態、文化與產業的危機與斷層,在林務局的經費支持與舒米的號召下,留在部落的長輩們決定將毀壞的水圳重新復原,恢復港口部落石梯坪荒廢二十多年的水田生產。
「一方面我們參與社區林業計畫,針對臨近海洋的水梯田進行生態調查,另一方面也期待透過修復水圳通水,在水梯田以有機栽種的方式種植水稻,並結合港口部落阿美族的傳統智慧,種植大葉田香、輪傘草等水生植物,做為石梯坪產業特色,」舒米解釋,大葉田香味道類似薄荷,老人家釀酒時會當成香料加入酒麴一同發酵。輪傘草曬乾後則可用來編織做為草蓆,而幾乎港口部落的婦女都擅長用輪傘草編織。
↑大葉田香是阿美族傳統使用的香料植物之一。(圖 林鳳美提供) |
↑輪傘草也是水生植物,曬乾後則可用來編織做為草蓆。(圖 林鳳美提供) |
↑港口部落的婦女幾乎都擅長用輪傘草編織。(圖 林鳳美提供) |
今年二月,港口部落石梯坪地區的老老少少手持著鐮刀與除草機,讓湮沒在荒煙漫草間的水圳重現天日。年輕人聽著部落長者描述三、四十年前種水稻與巡田水的日子,雖然無法親身經歷箇中甘苦,卻仍聽得津津有味。七十歲的長者林清進(阿美族名Fagi)見到此情此景,內心不免悸動了起來。
「現在經濟不景氣,都市工作不好找,年輕人變得意志消沉。我期待水圳通水後,能夠讓重新恢復耕種,讓年輕人能夠回流部落,養活自己,也找回自信,傳承阿美族互助合作的文化傳統,」林清進在腦海裡勾勒出他的水田大夢。
↑今年二月,港口部落的老少手持著鐮刀與除草機, 讓湮沒在荒煙漫草間的水圳重現天日。(圖 林鳳美提供) |
↑阿美長者林清進Fagi (右)希望水圳通水後,能夠恢復水梯田的生產, 將技藝與文化傳承給回流部落的年輕人。 |
相關聯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