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9日 星期五

用科學與詩辭與古人對話 古紙新造的現代蔡倫-王國財



21世紀即使科技已經進入軟性電子的時代,電子書與電子紙的問世似乎預告未來的世界,屬於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紙張將可能被數位新科技所取代,但並不意味著造紙技術,尤其是中國的古老技藝可以走入墳墓,不再需要。

相反地,筆墨紙硯這些中國人留傳下來的文房四寶,不但傳承著文化與歷史,也已經昇華成為藝術與人文的鑑賞。如何保有甚至尋回老祖宗失傳的造紙技藝,成為當今科技一窩峰追求數位化之外,另一條冷門獨特卻很重要的工作。

位於台北市和平西路與南海路口之間,在蔥鬱扶疏的綠林裡藏著幾幢日據時代流傳下來的廳舍與造紙工廠,其中有個「手工造紙研究室」的林業試驗單位,就是負責這項冷門技藝的研發。



研究室中可見到簡單的水槽上方吊著個網篩,由抄紙師傅賣力撥動水槽中的紙漿,濾過網篩。不一會兒,網篩上出現一張手工紙的雛型。師傅把抄紙的動作重覆一上午,把堆疊在一起的雛型手工紙擠完水份後,下午再一張張地平鋪在鐵砧板乾燥,完成手工紙的製作。

「抄紙師傅」聽起來是很傳統的工作,其中林業試驗所木材纖維組的助理研究員王國財,在這個研究室工作了三十年。他經常成天成地在這個老研究室中重覆著原料蒸煮、漂白、打漿、抄紙與乾燥的流程,三十年如一日。



※用科學思維解析古法造紙

雖然每天重覆著相同的工作,王國財卻與其他傳統手工造紙師傅不同。他是一位用科研精神分析傳統造紙技術的科學家,不但具備著傳統造紙師傅苦幹實幹的作為,更具備現代科學家講求追根究抵的精神。

因此多年下來,許多失傳的中國古代名紙製法,例如五色可愛的流沙箋、金花紙;莊嚴典雅的磁青紙、羊腦箋、磁青蠟箋;富麗堂皇的明仁殿如意雲紙、仿澄心堂紙;諸多書畫家夢寐以求的仿宋羅紋紙;抄經絕品硬黃紙、仿金粟山藏經紙,光彩奪目的金箋、銀箋、冷金箋;還有絹澤紙、絲絮紙、蟬衣箋、桑斑雁皮紙、羅紋金砂塵紙等,一一被王國財突破,重現在21世紀的台灣。

↑色彩繽紛的流沙箋是我國唐代有名的加工紙,後來傳到西域大放異彩,但在中國已失傳,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王國財經多年研究,終於重現流沙箋風華。(林業試驗所提供)

「他可以一周之內,把明代到民國初年在文獻上看到的二、三十種特別的紙重製出來,真是驚天動地,」因手工紙和王國財結緣的作家兼書畫家侯吉諒,某次在舉辦書畫展前的記者會場合,向記者這樣描述王國財的造紙功力。而王國財不畏冷門研究,堅持三十年的成果,也獲選為天下雜誌第400期「成長,勇敢走自己的路」的專刊報導對象之一。

問王國財研究造紙有沒有困難?他肯定的說:「幾乎每天都是困難!有困難才有要解決的東西,雖然有時是個很小的技術問題,但是也許運氣不好的時候,你花一整年的時間都沒辦法解決,又說不定有個意外就把事情解決了,所以技術上的問題是層出不窮。」但他為什麼又能堅持這麼久?他又歡喜地回答:「因為每完成一種紙就有另一個新的目標,看見每個目標帶來的興趣與希望,又被吸引不斷地投入。」

↑磁青紙的色調與青花瓷器相同,適合用於書寫內容深奧、哲理性較強的經典,看上去顯得莊嚴肅穆。(林業試驗所提供)

一般從事研究的人,通常無法像工匠般強壯到可以負擔粗重的工作,但王國財研究手工造紙,卻是從原料蒸煮、漂白、打漿、抄紙到乾燥全都一手包辦,由於工作粗重,過程又沒日沒夜地冗長,每做完一批手工紙,王國財經常會生病。大病、小病已多得記不清次數,只記得每天回到家以後,又一直想第二天要研究何種手工紙。但不斷找尋新目標,成為王國財的生活動力。

※勤勉與使命感 克服困難

45年次的王國財出生於馬祖一個小漁村。在那貧苦的年代,王國財的兄長國小畢業後即跟隨父親下海捕魚,但王國財正逢國中改制義務教育,有幸可以繼續升學。那時馬祖師資不齊全,教美術的也是國文老師,因此美術課老師就教大家寫書法,或是刻木頭印章,王國財對書畫產生興趣。

他回憶:「有一次老師給了些木頭印章及雕刻刀讓我們自己玩,我玩玩覺得蠻有興趣,就刻了章子,同學看我刻得好,都叫我幫忙刻一個。」

雖然對書畫有興趣,王國財長大後念中興大學森林系、台大森林研究所畢業,勉強和造紙沾上邊的,只有大學曾上過製漿與造紙課。直到二十多年前在林業試驗所任職,有一天聽到書畫界的朋友抱怨「台灣都買不到好紙」,深入探究,才知道當時書畫家為求好紙,不是得偷偷買名義上從香港進口,實則是大陸安徽生產、價格較貴的「港宣」,就是得遠赴日本尋找。

在一股使命感驅使下,一年王國財與同事規劃一筆經費採購造紙設備,準備研究手工造紙,沒想到同事因故離職,獨留他一頭鑽進手工造紙的世界。


「剛開始完全沒有概念,跑到書畫店問什麼是宣紙?什麼是棉紙?老闆說你連這個都分不清楚,怎麼研究紙?」王國財回想剛開始學造紙,因為是門外漢,起步認識紙張用途就面臨許多冷嘲熱諷。但他發揮堅持到底的個性,凡事「做就對了!」累積足夠的經驗,就會看見努力耕耘的成績。

王國財從自己造紙的經驗,常告誡兒子要腳踏實地、要好好努力,結果兒子常跟媽媽抱怨爸爸一天到晚只會「勤奮、勤奮!」但王國財卻說:「勤奮是最基本的,勤奮的時候你還未必見得有一點成就,你不要說不勤奮,那一點機會都沒有。」


為了學習造紙,王國財多次大老遠跑到埔里紙廠參觀,請埔里的師傅到台北展示如何抄紙,由於師傅往返兩地實在太舟車勞頓,無法長駐台北,王國財只好親自動手練習。剛開始缺乏行家在旁指點,抄出的紙不但厚度不一,也不平整。即使有抄紙師傅在,有時面對王國財的問題也無法提出解答。

王國財表示,俗話說「片紙不容易,過手七十二。」造紙工序非常繁複,要從頭到尾熟悉一項工藝,事實上對一般造紙師傅來講不容易,但對他來講,本身有化學與植物學研究的專長,雖然遇到問題,卻可以靠科學理論摸索克服,因此他造紙時對自己使用原料的物理與化學性質都要弄得很清楚,以便紀錄。


1987年王國財受邀到荷蘭藝術學院參加紙藝大展,遇到日本紙商栗山治夫。這位有「紙之狂」封號的老先生摸了王國財製作的手工紙後大為讚賞,託友人買機票邀請王國財到日本,參觀全國各地的手工紙廠。

看到日本如此先進,但抄紙師傅在滿是水的造紙環境中,忍受冬天寒冷的氣候,堅持做出品質優良的手工紙,令他感動不已,藉由臨場觀摩,讓王國財造手工紙的功力更上層樓。


※用詩辭與古人對話

除了具備匠師的堅持、科學家的精神,王國財還有著一般研究人員難得的文學素養,可以解讀古文詩辭,突破造紙過程所面臨的諸多瓶頸。

王國財說,每次到故宮參觀,看到千百年前的唐宋書畫能流傳至今,不禁對古人造紙的功力欽佩不已,因而開始研究古詩辭對造紙的描述。

他舉例,中國古代最有名的紙,可能就是「澄心堂紙」。宋朝梅堯臣給歐陽修的詩提到:「滑如春冰密如繭,把玩驚喜心徘徊;蜀箋脆蠹不禁久,剡楮薄慢還可咍。江南李氏有國日,百金不許市一枚,澄心堂中唯此物,靜几鋪寫無塵埃」。梅堯臣給宋次道的詩中則說「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舉簾勻割脂,焙乾堅滑若鋪玉,七十年來人不知。」

↑澄心堂紙為南唐後主李煜監造的名紙,宋蔡襄評為紙中第一,但已失傳,王國財根據清乾隆年間仿古製法,研發出仿澄心堂紙。(林業試驗所提供)

看到「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舉簾勻割脂」,讓他印證了在日本看到抄紙師傅在寒冷而充滿冰水的工作氣氛下,得把結冰敲碎的動作。而形容紙張「滑如春冰密如繭」的詩辭,不禁讓他想像要用到哪些原料與環境,才能讓紙張摸上去「滑如春冰密如繭」的效果。

對王國財來講,造紙不只是工作,更是一種說文解字的享受。

雖然只有中年,王國財已經被視為國寶,陸續擔任過故宮博物院手工造紙試驗室顧問、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手工造紙工廠輔導計畫顧問、國家圖書館古籍修護紙提供、工研院化工所手工造紙輔導計畫顧問、吉豐造紙廠顧問等職。

※中國書畫流傳萬世的秘密

除了手工造紙,王國財也把研究的觸角擴及另一個文房四寶的主角,也就是墨條與墨汁。

王國財說,本身研究出新一批手工紙,都會請相關的名書畫家試用,或許書畫家比較忙,反映試用效果比較慢,所以他都等不及,自己先舞文弄墨來試寫。有天心血來潮,買了市面上的墨汁與墨條來檢測,嚇了一跳,發現市售的墨汁與墨條,酸鹼度都偏酸。

他舉例,某家知名墨汁檢測出的PH值是3.13,只比醋酸好一點。「真是嚇死人了,」他說,如果拿來寫書法或作畫,像是把酸寫在紙上,對紙張的傷害很大,也不易保存。


王國財分析,傳統的中國書畫為何能留存千百年,很重要的原因是古人使用的墨汁,酸鹼度都接近中性。相反地,西方的歷史文獻卻保存不易,因為西方人使用的墨汁是來自於植物的丹寧,這些丹寧必須由硫酸鐵一起作用,才會產生黑色,也就是早期的鋼筆水。這些墨汁PH值大約在4.0上下,寫在羊皮上,年代久了以後,羊皮會穿孔,因此荷蘭有一個團隊專門在研究這方面的問題,希望找出新的解決之道。

因為荷蘭的經驗,引發王國財的好奇,買了國內市售的墨汁與墨條來研究。結果發現大部分墨條磨出來的墨汁都接近中性,少部分偏酸,但是大部分的罐裝墨汁酸鹼值都偏酸,大都介於四至五之間。

「連羊皮都會穿孔,何況一般的紙?」王國財說,如果有書畫名家用酸性墨汁寫書法或作畫,想要將作品流傳後世,豈不是難以保存?


※技藝傳承的困境

「我希望現代書畫家用了我的手工紙作畫,作品能夠流傳百世而歷久彌新,如同我們在故宮欣賞唐宋畫作,」王國財說。不過造紙太辛苦了,他的造紙技藝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

「很難傳,要能在這種工作環境吃苦耐勞,而且必須滿懷熱忱,還要有相關背景知識,」今年從林試所退休的王國財,不希望後進只照著他的研究方法依樣畫葫蘆,而是藉著他的研究基礎,將古紙新造發揮更高的成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