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5日 星期六

奮戰不懈的台灣稻農


台灣稻農變了,他們要跨出農田,直接與消費者搏感情。

2008年1月中,來自全省各地52位稻農,不願坐領政府的休耕補貼,也不甘被進口米打擊,決定自己當老闆,集體出資967萬元,合組「台灣稻農有限公司」,訴求「從稻田到餐桌最短的距離」,要將自己種的米,送到台灣每個家庭。

這是台灣農業史上,首次稻農集合開公司當老闆的冒險嘗試。

這群「台灣稻農」的股東,可謂水稻界菁英的結合。他們分布全台主要稻米產區,平均年齡只有48歲,平日除了經營各縣市的水稻育苗中心、代耕中心,還有五位得過神農獎,或在全國總冠軍米競賽中得到前三名。

身兼台灣區稻作協會理事長的台灣稻農公司董事長翁良材,本身就是國內最大的益全香米種苗供應商,他生產的稻米,專門供應各縣市農民種稻之用。因為育苗技術一流,他曾獲得1998年神農獎,許多東南亞、非洲等地農部官員到台灣造訪,也指名要參觀他的水稻育苗中心。

從稻種、育苗、栽種到收成,日復一日,這些稻農過去默默與大地為伍,一心只思考如何生產品質最好的稻米。然而稻田外的世界,早已質變。

2002年台灣加入WTO開放稻米進口,政府為避免稻米市場供過於求導致糧價下跌,提供休耕補助希望農民不要種稻。六年下來,全台休耕田面積已經逼近水稻田,老農也養成習慣坐領補助。農民不種稻,水稻育苗中心、代耕中心沒了生意,紛紛關門大吉。

「沒了稻作產業支撐,農村文化正在瓦解,」翁良材觀察。更讓翁良材憤怒的是,當台灣稻米產業走向品質精緻化的過程中,有商人玩兩手策略,一面進口便宜的國外稻米,一面又打壓國內稻米的收購價格,兩者混雜之後賣給消費者,售價卻還隨著這波吹漲的全球糧食價格,哄抬起舞。

農民嘆,辛苦心血得不到應有收益;消費者悲,買到平價米以為撿到便宜,卻不知是混雜的下等貨。

更讓稻農們無法接受的是,有糧商私下希望運作農糧署修改「糧食管理法」,不准小農民直接賣米或網路上賣給消費者,「這對農民、消費者是雙輸,只有中間買空賣空的商人得利,」翁良材指出。

因此台灣區稻作協會的成員決定集體串連合組公司,用「從稻田到餐桌最短的距離」,擺脫不透明的產銷資訊,讓消費者直接享用稻農的心血結晶。

一個資本額不到千萬的公司,面對資金動輒上億的糧商,像是小蝦米對大鯨魚,如何對抗?

論品質,翁良材信心滿滿,因為從稻種選拔、培育到最後的碾米、檢驗與包裝,台灣稻農公司都可掌握所有流程,而且每個包裝袋上都會貼上生產者的相片與資訊,以示負責。

論行銷,翁良材就感嘆農民真的是外行,台灣稻農公司還在跌跌撞撞學走路。

這雖然是台灣農民的頭一遭,翁良材堅定地說,這場與進口稻米的戰爭不能輸,否則台灣將淪落跟菲律賓一樣,放棄稻米文化,也喪失了糧食主權。

台灣稻農部落格

沒有留言: